气候波动与农业传播
摘要:人类是如何摆脱蒙昧走向文明的?本次推送的Ashraf和Michalopoulos的研究表明,适当的气候波动激发了史前人类为规避风险而寻求技术变革,引发了农业的产生和扩散,从而使人类走上了文明道路。
从狩猎采集向农耕社会的史前转变,被称作新石器革命,是人类历史上足以与工业革命相媲美的变革。两者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长期经济增长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于理解和探索新石器革命的起源和扩散同样引起了经济学家广泛兴趣。由Quamrul Ashraf和Stelios Michalopoulos合作的最新论文“Climatic Fluctuations and the Diffusion of Agriculture”,探讨了新石器时代农业传播的气候变化起源。
考古学上对近东地区农业起源存在两种不同的假说。广谱革命(the Broad Spectrum Revolution)认为,外生的人口增长激发了新的食物品种的开发,为动植物的驯化打下了基础。与之相反,气候波动假设(climate-change hypotheses)强调,全新纪(Holocene)早期气候反常导致了农业的产生。受上述两种假说的启发,本文将两类假说结合,从理论和经验上探讨气候波动、更广泛食谱的探索和农业传播的关系。
作者认为适当的气候波动激发人类不断探索新的食物品种,并更加有效利用本地物种特性,从而不断累积农业运作的默示知识;而一成不变的气候环境不能形成足够的压力,无法激励人类探索新技术来规避风险,极端的气候环境则不利于知识的累积。结果具有适度气候波动的地区,更容易把新石器时代的技术推到前沿,达到技术变革的临界值;在借助到农业技术时也更容易接纳和采用农业。因此,作者的假说推断气候的波动与农业扩散存在着驼峰关系,即具有适度气候波动的地区会更早采纳农业,较小和极端的气候波动地区出现农业时间较晚。
作者用一个地区发生新石器革命距2000年的是从作为被解释变量,温度波动的标准差作为解释变量来验证他们的理论推断。由于世界范围内史前气温数据不可获得,鉴于气候的空间差异很大程度由微地理特征的空间差异决定,后者在一个地质期内是不变的,因此,文中运用1991年至2000年高度空间分割的分类月度时间序列数据(highly spatially disaggregated monthly time series data),构建20世纪国家层面的气温均值和标准差。作者同时也使用1500年至1900年气候波动与20世纪的气候波动作比较,无论是月度波动还是季度波动都发现了二者的高度一致性。因而,史前国家层面的气温均值和标准差数据可以用20世纪数据和1500-1900年数据替代。
首先,作者用20世纪气候数据与农业转型时间比较,发现计量结果与假说一致。温度的跨期标准差与新石器革命的时间具有高度显著和稳健的的驼峰状关系。这说明,温差太大或太少的地区发生新石器革命的时间越晚,而气温差异存在且不极端的区域更有利于发生新石器革命,也更有利于接受新石器时代农业传播。
其次,用20世纪气候的季节数据,发现这种驼峰状关系在季节层面依然显著。
再次,用1500年至1900年历史气候数据,也验证了驼峰状关系。
作者:熊金武
论文来源:
ASHRAF Quamrul, MICHALOPOULOS Stelios.”Climatic Fluctuations and theDiffusion of Agriculture,"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15. 97(3), pages 589-609.
原文链接:
http://web.williams.edu/Economics/wp/AshrafMichalopoulos_Diffusion.pdf
------------------------------------------------------------
文章转自:“量化历史研究”公众号。感谢“量化历史研究”公众号维护团队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
您是第 1780644 位访问者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邮编:100836 电话:(010)68035007
本系统由北京博渊星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电话:010-6336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