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杂志 二维码
>学界动态>出席第十七届世界经济史大会报告
出席第十七届世界经济史大会报告

      201584日到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代表团出席了在日本京都举办的第十七届世界经济史大会。世界经济史大会每三年举办一次,是全球经济史学者开展学术交流的盛会,是学者们切磋学术思想、把握研究前沿的重要平台,展现出国际经济史学界新的研究成果及新的研究热点。本届大会由京都大学主办,盛况空前。


一、第十七届世界经济史大会的盛况

201583日上午,第十七届世界经济史大会在京都国际会议中心开幕。本届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冈崎哲二(Tetsuji Okazaki)和日本科学委员会副主席井野瀨久美惠(Kumie Inose)代表会议主办方致辞,热烈欢迎各国经济史学者与会,并祝大会圆满成功。

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Yasuo Fukuda)到会祝贺并发表演说。福田先生高度评价了各国学者在经济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肯定了经济史研究对于社会科学的发展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并着重指出有关中国经济史问题的探讨对于世界经济史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深远影响。

随后,一桥大学教授斋藤修(Osamu Saito)以“发展中的多样性”为题,作了主题演讲。他立足于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所面对的不同机遇与挑战,亚洲国家发展路径的多样性与相似性等问题,以18世纪以来经济结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变革为切入点,放眼讨论世界各国经济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异同。他还通过对涉及这一研究主题的文献进行概括、梳理和总结,指出世界经济史领域正在涌现出越来越多杰出的亚裔研究者,特别是中国学者的出色表现和中国问题的巨大价值令世界瞩目。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Shinzo Abe)也给大会发了贺信,祝贺第十七届世界经济史大会的召开。

在此后4天的会议期间,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名学者参加了180场专题论坛,讨论的主题涉及经济增长、全球贸易史、财政史、货币史、金融史、制度经济史、贸易史、区域史等经济史学等各个方面,不同观点的辩论与交锋非常热烈。

87日下午,第十七届世界经济史大会落幕。在闭幕式上,会议组委会秘书长城山智子(Tomoko Shiroyama)发表了致谢演讲,她对各国与会代表的精彩发言和热烈研讨致以高度的赞扬和诚挚的感谢,并预祝下一届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国际经济史学会主席Grietjie Verhoef特别以日语发表讲话,向本届会议的全体工作人员和与会代表致以亲切的问候、深深的谢意和真诚的祝福。

闭幕式上,会议承办方宣布了本届大会评出的最佳论文奖和最佳海报奖获奖名单,并举行颁奖仪式。最佳论文奖由Johan FourieLaura PanzaMatthias SchmelzerEric Monnet四位学者共同摘取,而最佳海报奖则由Katharina Muehlhoff以其对十九世纪德国天花疫苗接种的研究独拔头筹。

    最后,大会宣布,第十八届世界经济史学大会将于2018729日至83日在美国波士顿市举行,由麻省理工学院(MIT)、哈佛大学等著名高校联合承办。麻省理工大学Anne McCants教授作为下届大会承办方代表发表讲话,热情邀请各国学者参加3年后召开的第十八届世界经济史大会。Anne McCants教授在以一部制作精美的波士顿简介短片中结束了宣传。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代表团:代表团团长为魏明孔研究员,成员有赵学军研究员、袁为鹏研究员、隋福民研究员、曲韵副研究员、樊果副研究员)

 

二、本届世界经济史大会议题的特点

    其一,大会论坛的主题多样,涵盖经济史研究的各个方面。从研究的领域看,既有讨论商业、贸易、金融、财政、企业、市场发展等方面的论坛,也有研究人口、家庭结构、环境、移民、国家、性别歧视等对经济发展影响的论坛。学者们研究的地域范围也非常广泛,既有研究东亚、中东欧、西欧的,也有研究拉丁美洲、非洲的,但主要以研究欧洲和亚洲为主。论坛主题都比较宽泛和宏观,时间跨度也比较长,代表性的议题有:“商业周期,衰退以及对长期发展的影响(1793-2015)”,“财政的力量:公共财政和人类发展”,“农业与外围的经济增长(19-20世纪)”,“亚洲内部贸易网络的多样性(16-19世纪)”,“全球化世界中的非洲消费与纺织品贸易(1700-1850)”,“人口密度以及长期经济发展”,“工业化之前的长距离贸易的制度基础:多样性与改变”,“亚洲资本主义的环境基础”,“医药的全球化和公共健康:经济和社会视角(1850-2000)”,“前工业化时期欧亚大陆的经济不平等”,“1500年以来的全球移民:一种新的比较方法”,“多视角看古代经济增长:生态学、制度和演化”,“公司的创新:全球视野中的欧洲和北美的劳动力市场(15-16世纪)”,等等。此外,还有一些议题较为别致、有趣,比如“制度化统计的非洲、美洲、亚洲和欧洲之路”,“运动的经济史”,“分享与合作创新:全球生产、传播以及衣服消费和服装文化的历史”,等等。因为本届世界经济史大会在日本举行,因此日本学者提交的研究论文较多,而且,主要集中在贸易、商业网络、企业制度和经济发展等论题上。

    其二,有关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分论坛数目激增,且广受注目,主旨演讲大量集中在中西比较方面。与上届大会相比,本届大会对中国经济发展研究的议题更多。比如,有“中国经济的长期趋势”,“比较视野中的中国政府财政与国家消费(1500-1900)”,“发现中国北部:地区多样性和发展(18世纪到20世纪)”,“中国的量化经济史(1368-1949)”,“一致与分流:20世纪初期中国的特征化事实以及全球因素对中国发展的影响”,“比较视野中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中国企业”,“20世纪早期中国的现代化:制度变革与经济发展”,“中日早期现代化的国家与经济发展:连续与不连续(17世纪至20世纪)”,“中国市场机制的转变:机制、结构和整合(17-20世纪)”,等等。其中之因,一是这次大会在亚洲举行,参会的中国学者较比以往要多,有80余位大陆学者到会,举办的论坛也增多了;二是中国经济发展引起越来越多外国学者的关注,他们对中国越来越感兴趣,立足于全球视野或比较视野来研究中国。三是中国学者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越来越积极主动。这次会议中关于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专题讨论会只有少数是以中国学者为主组织的,多数是中外学者联合组织的。此外,在一些不分国别以研究专题分组的分会中,也是不少中国学者积极参与其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其三,研究方法多样化,量化研究方法比较突出。从大会提交的论文看,学者们使用的研究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特征,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均有所体现,比如历史学、法学、社会学、生态学、民族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均有所应用。相对而言,量化研究方法更为突出。有些议题直接表明是采用量化方法进行研究的,比如,“对麦迪森项目的研究,如何衡量跨时和跨地区的经济表现”,“世界战争的计量视点”,“中欧、东欧、东南欧的量化经济史”,“中国的量化经济史(1368-1949)”,等等。有些议题尽管没有特殊强调研究方法,但在提交的论文中,我们看到,大部分学者都使用规范的量化方法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中增强了数据可视化等手段。比如,有的学者尝试运用了GIS地图软件等可视化工具,从空间的视角,对各地区发展变迁及相互关系进行动态的描述与空间分析。


三、本院学者的学术交流活动

经济研究所赵学军研究员与北京大学颜色教授、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Universityof California, Berkeley)Noam Yuchtman教授合作组织了主题为“二十世纪早期中国的现代化:制度变革与经济发展”论坛,于8月5日上午召开,在历时3个小时的时间里,有11位学者报告了学术论文。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马德斌教授、清华大学陈争平教授、挪威经济学院(Norwegian School of Economics)Liam Brunt教授、渥太华大学(University of Ottawa)Cheryl McWatters教授、冈山大学(Okayama University)松本俊郎(Toshiro Matsumoto)教授等多位国内外知名经济史学家到场聆听报告并参与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5位学者报告了论文的主要内容。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魏明孔博士的报告题目为《晋商的兴衰与烟、酒、茶贸易的变迁》,分析了晋商在西北地区利用地缘优势,与陕商、陇商等地域性商人建立适当的联合,从而获得快速发展。皮毛业、运输业、药材业等是其大宗交易物品,其中“烟、酒、茶”三项不仅属于其重要的经营品类,同时也成为该地区人们日常生活重要的消费品,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公关物品的性能。这一独具匠心的视角引起了在场学者的浓厚兴趣,大家就晋商贸易活动的政治作用及贸易总量估算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学军博士、曲韵副研究员报告的题目为《信用担保制度的变迁与农户融资的困境》,从经济史视角分析了当前农村金融供求存在的问题、农村信用担保制度发展历史和特点、农村信用担保制度对农户融资的约束,指出当前农村信用担保制度的缺失是农户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建立健全农村信用担保制度,是改善农村家庭金融状况的重中之重。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袁为鹏博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马德斌教授的合作论文《1850年以前中国账薄制度:基于统泰升账簿的研究》,主要以统泰升账簿这一珍贵资料为依托,对中国清代民间商号的历史背景和经营状况加以刻画,通过分析同时期物价水平、银钱比价、借贷利率等多方面数据,对当时的宏观经济环境展开了分析,并以账簿信息对原有货币及物价等估算进行了佐证或修正。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樊果博士报告题目为《近代中国商务和商业观念演化》,通过对比中国古代和近代著名人物经济思想中的“商”,分析了中国近代“商务”和“商业”的外延和特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隋福民博士的报告题目为《市场发展、非农业劳动力就业和农业人口就业选择问题研究》,以“无锡保定农村系列调查资料”中河北保定农村人口和收入资料为主要参考依据,研究了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并分析了不同经济环境下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就业选择的历史变化。

论坛上另有其他院校的6名学者报告了论文。

中央财经大学兰日旭教授以《近代中国银行股权结构研究》为题,介绍了中国近代银行制度的变迁,并以“官利余利”为切入点,深入而系统地分析了银行融资结构、公司治理、资金运作等方面的动态历史演变,指出“中国银行制度既体现出了传统组织框架根深蒂固的影响,又在很大程度上融合了西方体质的特点,具有‘兼收并蓄’和‘中体西用’的特征”。

河南大学董保民教授的报告题目为《第一次中日战争的宏观经济影响》,他主要使用DSGE模型研究了中日战争对中国战后经济发展的影响,指出战争赔款导致中国出现巨额贸易逆差,同时引起了中国金融市场波动,并削弱了清政府的财政力量,对当时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了重创。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黄金市场规模仅次于伦敦和纽约黄金市场,复旦大学张徐乐博士以《近代上海黄金市场国际化问题研究》为题,分析了上海黄金市场发展轨迹和快速发展原因。她认为上海建立和完善了稳定交易秩序和健全交易体系所需的基本条件,分析了上海黄金市场对中国商业和金融的深远影响。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李宇平博士的报告题目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晚期孟买与上海金融市场比较研究》,研究在世界经济危机背景下美国白银政策对以上海为中心的亚洲金融秩序的影响,分析了亚洲白银市场贸易活动的变化,解释了美国推行白银政策时期白银流向的转变对上海、孟买、亚洲和世界白银分布的影响机制。

南开大学李健英博士就其论文《中日碱业市场规模与产业结构比较研究》发表了演讲,通过使用比较分析方法,研究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日两国碱业的兴起与发展,探讨了两国碱业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以及异同背后的历史原因,并指出两国碱业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和频繁的互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中央财经大学孙菁蔚博士的报告主题是《基于齐普夫定律的中国城市人口分布研究》,主要研究了1918至2008年间中国城市人口分布规律,并通过考虑交通运输方式的变迁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等因素,分析了促进城市规模扩大的主要驱动力。

除出席本论坛外,我院学者积极进行学术交流,在3天的会议期间,分头参加了多场论坛的讨论。另外,魏明孔研究员、隋福民博士还与荷兰乌德勒支大学Bas教授商谈合作出版英文经济史研究杂志的有关事宜。

这次大会名家荟萃,海内外经济史学者汇集一堂,是密切互动与交流的良机。本代表团各位成员积极与到会的国内外学者私下切磋学术,罗斯基(Thomas G. Rawski)马德斌、王国斌、岸本美绪、久保亨、伍晓鹰、林满红、丘澎生、刘光临等海内外学者,与我们就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方法等学术热点问题广泛深入地交换了意见。


四、出席本届世界经济史大会的收获

我们参加本届世界经济史大会获益匪浅。

第一,了解了国外经济史学者的研究动态与研究方法。参加大会的3天时间里,我们分头参加了国外学者组织的学术会议30余场,从国外学者的书面材料与会议发言中,了解到国际经济史学界的研究动向。

第二,我们看到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前景广阔。在本届大会上,我们更加感受到中国经济的发展道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他们壮大了海外研究中国经济史的队伍,中外学者交流的机会增多,将会促进国内中国经济史学的研究。

第三,与国外学者交流,结识到不少新朋友,为下一步经济史学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拓宽了渠道。

我院学者组织的分组会议获得了良好的反响,不过也存在一些遗憾。一是由于本院外事管理的规定,代表团出国交流时间限定为5天,我们组织的分组讨论会被安排在85日,而我们84日到达京都时已近傍晚,无奈缺席了83日大会开幕式及3日、4日的学术论坛,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二是由于分组会议上有11位学者作学术报告,时间较为紧迫,交流、讨论的时间不多。三是邀请到的参加我们论坛的国外学者较少。这些不足,需要在参加下届世界经济史大会时加以改进。


 

您是第 1571590 位访问者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邮编:100836 电话:(010)68035007